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第六届公共传播学术论坛在拉萨顺利举办

编辑:6165cc金沙总站 作者: 时间:2024-07-31 访问次数:10

7月13日至15日,第六届公共传播学术论坛“共鸣·共通:国际传播中的民族与世界”在西藏拉萨举行。本次论坛由我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浙大城市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主办,西藏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民进浙江省委会出版传媒工作委员会协办,《国际新闻界》《新闻界》和《新闻与写作》等刊物进行了学术支持。

14日上午举行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梦如主持。开幕式上,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先群进行了致辞。他首先对到来的嘉宾表示欢迎,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公共传播这一重要议题不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深入思考,更是对时代使命的积极回应,他提出,在信息化浪潮席卷之际,公共传播是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共识与公众参与的关键环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级各方传播主体需要同频共振共同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飞教授进行致辞。他首先向组织和参与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格局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现代性开启了一条繁荣之路,城市化、工业化、数字化的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希望,借助本次论坛的平台,学界与业界共同努力探索人类“共鸣”的可能性,达到“共通”的愿景。

《数字传播学刊》编辑部主任孙梦如进行了《数字传播学刊》更刊介绍。她从学刊的发展现状、期刊信息和专栏设置等多个方面作详细介绍,讲解了学刊从《中国传媒报告》到《数字传播学刊》在智能与国际传播方面的新定位,并表示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接下来,与会的几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进行了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建斌教授主持,郭教授还对主旨演讲的内容进行了精彩和到位的点评。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围绕《屏幕的媒介考古》作主旨演讲。刘海龙教授指出,如今,屏幕已成为一种“统治性”的力量,看似狭小的屏幕背后暗藏巨大的技术体系。刘海龙教授以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喻当今的屏幕,屏幕将人们摄入虚拟的世界,令使用者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一方面,屏向用户呈现一个世界,屏幕把三维世界压缩成二维世界,由此现实世界被机器的“技术图像”所替代,重新生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另一方面,屏也作为一种视线阻挡。屏幕的窗口并不完全平等,需要用户在筛选与判断中操作。实际上,人在使用不同屏幕时的身体姿态,也反映了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打破了技术与人的二元对立。任何技术最终都会与人类的身体姿态耦合,成为文化技艺。最后,刘海龙教授表示,屏幕的终结将是一个“可进入”的图画,屏幕作为媒介,重要的不是呈现,而是成为将人“引入其中”的界面。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武文颖教授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短视频叙事的显性要素与隐序路径》作主旨演讲。武教授首先指出,如今“汉语热”已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手段不断应用于实践,持续为教育事业赋能。由此,她以YouTube的国际中文教育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短视频的显性叙事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多种促成国际中文教育短视频国际认同的隐序路径组合。研究发现,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短视频仍存在叙事要素不完善、表达质量待提升、话语体系需探索等问题。在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短视频仍需坚持讲授语言的多样化、声音元素的简洁化,同时明确受众定位,合理加工视频,由此破除国际刻板负面印象,促成共享意义的达成。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邵鹏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记忆“底座”——数字记忆基础设施的趋势与隐忧》作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逐渐成为“记忆生产者”,全球数字记忆正面临重建记忆基础设施的核心命题,作为数字记忆的本源和“全球脑”范式的关键,数字记忆基础设施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有三方面的集中表现:第一,记忆在“云端”汇聚;第二,记忆在平台控制下呈现离散的状态;第三,记忆在智能技术的干预下走向新的的记忆生态。其报告进一步管窥数字记忆系统的发展趋势,为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构建连接“断层”数字记忆的路径,建设更包容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数字记忆基础设施提供有益思考。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唐娟副教授围绕《中国乡村故事的价值与叙事策略》作主旨演讲。唐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乡村故事的价值,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元素,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她从中国乡村故事的叙事策略层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强调中国乡村故事,要回归乡土性,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展示乡村独特景观;要聚焦人民性,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以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乡村生活的人民性,要凸显时代性,重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本土话语与国际视野相结合。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计永超围绕《把握好先进性与亲和力是国际传播工作之本》作主旨演讲。他指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需要把先进性与亲和力有效地统一起来。所谓先进性就是走在前面,着重强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其一,这是由国际传播的目的所决定的,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二,这是由国际传播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要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三,这是由国际传播的方式所决定的,国际传播要适应目的国的经济发展,也要与目的国优秀文化相协调。所谓亲和力,就是国外受众想听、想看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展示我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应当防范以美西方的道德为道德、以美西方的是非为是非、以美西方的潮流为潮流、以美西方的好恶为好恶等四个误区。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副社长严格围绕《国际传播的N个可能性》作主旨演讲。中国新闻社在国际传播方面的长久布局,为中外文明的对话与互鉴积累了大量资源。他通过一些精选的案例,如“良渚与世界:中希文明对话”和欢娱影视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示了中国在数字文化时代传播的新模式。其中,欢娱影视与国际平台如HBO、Netflix等合作作为经典案例,将剧集推广至全球近200国家和地区,累计播放量超30亿次。而《延禧攻略》等作品被翻译成多语言,赢得国际观众青睐。严格在讲述“2023新时代国际传播浙江经典案例”时提到,想要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利用融合传播优势,将海外平台、网络游戏、影视剧等等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关键。他强调,国际传播是“双向奔赴”,是生产力与产业,更应该是“全民交响乐”。

贵州省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李盼盼围绕《重塑理念、知外入外、实战实效——探索贵州省国际传播新路径》作主旨演讲,她希望通过媒介探索提升贵州国际传播形象和影响力。她表示,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多民族聚居地,很多好故事需要让更多人听到,目前面临传播渠道拓展、讲故事的能力提升等问题。她希望可以通过重塑理念、知外入外、实战实效这三大策略助力贵州的国际传播力。分享了《这一站,贵州》《有朋自远方来》《越山河》《叙非遗》等多部展现贵州风采的纪录片与影视节目。这些案例目前确定探索实效,有助于提升贵州的国际形象,也为全球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


下午,四场平行论坛分别进行。分论坛一的主题是“智能媒体民族信息传播”,由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余玉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院长罗坤瑾作点评。与会者围绕地方志数字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作用、数字传播时代纪念性公共空间的集体记忆建构及路径、西藏近代留学生的文化路线及其国际传播的意义、命名变迁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传播机理、乡村体育赛事的群体情感动员及空间仪式化生产等学术选题,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学研讨。

分论坛二的主题是“数字传播与国际传播新平台”,由《新闻与写作》副主编李蕾主持,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韩博点评。与会者围绕世界的中国故事与“母题”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信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全球文化共同体视域下的微短剧出海、粮食安全议题对外传播官方话语呈现与建构、数字时代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深度且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分论坛三“智能媒体与公共传播”由贵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波主持,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教授吕宇翔担任点评人。来自各高校的学者和研究者们围绕智能媒体与公共传播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交流。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土家族文化记忆的修补过程、拉萨的城市艺术空间研究、气候记忆的话语冲突与认同融合、乡村传播网络与南疆农村实践、流动藏私中隐私边界的震荡与协调。

分论坛四“数字技术与新闻生产”由《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主持,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袁靖华担任评议人。参会者的交流主题涵盖: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研究范式的现状及反思、网络空间中的“中年危机”与公共情绪、数字浪潮下新闻从业者角色转变与新闻生产重构、视障者公共交往中介的生成及其“可沟通性”考察、地方新闻媒体的“在地共鸣”等。现场交流热烈,氛围积极而富有建设性,激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思考和互动讨论。

14日下午,会议闭幕式举行,现场进行了年度最佳论文颁奖仪式,各分论坛主持人进行了总结发言。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飞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感谢所有参会者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并对论坛未来的发展表达了美好期待。

此次论坛不仅为公共传播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还促进了多方的合作与互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公共传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创新性和建设性的观点与建议,为未来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