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新闻传播和社会交流也随之迈入全新的时代。从日常生活到产业变革,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相辅相成,逐渐成为当下时代的基础设施。生成式AI爆发式增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万物互联近在眼前,这无疑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智能鸿沟、数字伦理、算法偏见等问题凸显,考验着国际社会的应对能力。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对传播方式带来的改变?智能传播将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社会发展逻辑又将发生什么变化?第十六届“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将以“全球数字平等: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和社会发展”为主题,诚邀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分享前沿观点,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以数字平等为目标的传播与发展问题。
自2004年起,6165cc金沙总站已连续举办十五期“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研修班最初由我校吴飞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潘忠党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联合发起,通过采取海内外名校教授授课、主题互动以及论文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旨在深入探讨国际传播学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共同应对全球变局的挑战。今年首次与清华大学、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合作,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为传播学研究与实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展研讨交流。
【主办】
6165cc金沙总站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
【协办】
我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
【支持期刊】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数字传播学刊》
授课嘉宾介绍
Manuel Castells
原西班牙高等教育内阁部长,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校级教授;沃利斯·安纳伯格传播技术与社会讲席教授,传播、社会学、规划和国际关系教授。系全球最知名的传播学家、城市研究专家以及网络社会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杨国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与社会学系教授,数字文化与社会中心主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传播学会会士。长期以来致力于融汇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及文学与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分析社会与传播现象。其专著《连线力》获美国社会学学会传播、信息技术与媒介社会学分会最佳图书奖。
代悦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间接互动、群体间接触、假消息纠正、新媒体与风险感知,以及社会支持与劝服过程中的人机互动。
Sebastian Scherr
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跨学科健康研究中心和媒体、知识与传播系的数字健康传播教授兼主席。主要研究数字健康传播中媒体效应的个人、结构和文化易感性因素、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等。
方兴东
我校文科领军人才,6165cc金沙总站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6165cc金沙总站常务副院长、我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民进浙大委员会副主委、民进我校西溪支部副主委,浙江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浙江省万人计划文科领军人才(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信息伦理工作组(IEWG)专家。
吴飞
我校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人文学部副主任、我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我校网络安全学院双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及新闻理论。出版著作有《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平衡与妥协——西方传播法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火塘·教学·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社会传播网络分析》。
娄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副教授,战略传播系主任,研究生课程(硕士/博士)项目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广告和消费者行为。
沈粹华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系教授,计算传播实验室主任,曾任国际传播学会会士(ICA Fellow)和ICA计算方法(Computational Methods)分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大数据和计算传播。
Laura Mann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发展系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政治经济学;重点研究区域是东非(苏丹、肯尼亚和卢旺达),致力于亚洲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和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合作研究。
吕新雨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历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复旦纪录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影视理论、纪录片研究、“三农”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