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启真求是媒介圈精粹|实践与观念:媒介视野中的感知、声音与空间

编辑:6165cc金沙总站 作者: 时间:2024-06-24 访问次数:10

2024614日下午,由我校数字沟通研究中心、6165cc金沙总站与我校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启真求是媒介圈第十一期学术沙龙”,在传媒学院大楼614教室举行。

 

本次沙龙围绕“实践与观念:媒介视野中的感知、声音与空间”主题,由我校文科资深教授黄旦主持,浙大6165cc金沙总站教授范昀、浙大6165cc金沙总站副教授王婧、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罗婷、黄广生、肖剑五位老师主讲,数十位师生聆听交流,现场座无虚席。

王婧老师的分享主题为《传感器作为媒介:人工智能时代的“超”觉知力思辨》,围绕传感器-作为-媒介(sensor-as-media)展开思辨。早在汉代就有使用律管作为传感器的记录,但在数字技术时代,传感器却有着前所未有的核心技术地位。

王婧老师提出,将传感器理解为媒介有助于更好地探讨其如何型塑个体感知力以及精神结构。沿着“律管吹灰、气象气球、6G网络”的技术脉络,王婧老师希望探究传感器技术如何改变人们认识和感知的方式。

传感器下的生活呈现出“预制感知”的特征,而预制感知是可以被复制的,人们的神经系统、注意力模式、感知方式在传感器之下被重新塑造,产生“精神官能症”,感觉认知系统不需要投入就能感知世界,形成“他异性关系”。对此,王婧老师提出,传感器被用于改造人类生活,但在将感官信号化之前,可以对其背后的技术思想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非意义空间。

图为王婧老师在演讲中


罗婷老师以《作为技术的声音:重思中国电影有声转型的媒介技术与时空再造》为题展开分享。

目前,对中国电影有声化研究路径分为两种:一是将声音视为去技术化、去物质化的“幽灵”,二是将有声化过程视为瞬间的、单一技术的突破,亟需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展示中国有声化过程更为完整的媒介图景与技术进路。

罗婷老师从“媒介考古+跨媒介”的视角切入,从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借用留声机的蜡盘发声(sound-on-disc)实现声音贮存与声画对位,罗婷老师一路探讨分析了有声电影的技术联结与媒介互动中的声音媒介方式。

分享最后,罗婷老师延伸思考,声音复制技术作为20世纪之交空间和时间感知变化的“物质基础”,是20世纪初“感知革命”的重要部分。媒介可以是无形的、去物质化的,但技术必须是有形的、物质性的。在这一研究中,声音应当作为“媒介”还是作为“技术”仍有待深入探讨。

图为罗婷老师在演讲中


黄广生老师、陈欣蕾同学开展了以《改造工厂:艺术介入、日常“干扰”与僭越之所的构筑》为题的研究,他们关注到近年来的体制转轨重塑了中国的劳工政治,并以一家外企在华工厂的艺术介入项目为例,借助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来展示该项目如何以艺术创作构筑物理的、象征的权力博弈之所,实践某种改良型的微观政治。

黄广生老师研究发现,项目的艺术介入无意挑战现有劳资关系,而是循着提升劳工意识、改善劳工权益的改良型路径,以艺术实践“干扰”工厂日常。

然而,虽然工厂所属外企高层与艺术家的合作为此替代性行动提供了可能,车间管理层对秩序和效率的执着与艺术家“干扰”行动之间的张力,又使这一工厂之中的例外空间成为权力博弈之所,左右了其赋权潜能,僭越总与边界共在。

图为黄广生老师在演讲中


肖剑老师分享主题为《对世界复魅:“水上人”艺术作品的后人文主义实践》,聚焦于一个游移于“边缘”的疍家人群体,并探讨与之相关的三个艺术实践。

面对环境恶化的灾难性后果及其人类自身处境的威胁,后人文主义所呼吁的重新思考人类主体性的境况正在变得更加迫切。作为一种透视现代性过程中人类困境的重要路径,族群研究中的“边缘”与“他者性”成为现代艺术观照的对象。

面对疍家人的生活史中所展现出的多重边界的冲突与隔阂,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实践嵌入到疍家人与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意义网络中,将自然与文化以非等级的方式相互联系,呈现出超越既有边界的后人类主体性思考。

在后人文主义启发下的艺术创作中,“对世界的复魅”成为促进生命的自我修复与疗愈的重要路径。这种“复魅”并非回到最初的自然观,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在今天的城市空间中重建与自然及生命本身的联系,以不断的反身性思考来寻求诗性的生活秩序。

图为肖剑老师在演讲中


范昀老师着眼启蒙思想中的世界主义观念,以《启蒙思想的“新月沃土”:十八世纪世界主义观念兴衰的中介因素》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作为历史偶然现象的“世界主义”兴起于古希腊时期,在启蒙时代得到最广泛的呼应,并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方面。范老师提出问题“构成世界主义观念兴盛与衰落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并讨论了爱森斯坦论印刷文化与启蒙思想。

在此基础上,范老师进一步探讨了世界主义兴起的中介因素,并介绍“中间人”“中介空间”和“文人共和国”的概念与世界主义的关联。

最后,范老师指出,大革命产生的多方面变革以及文人共和国的内部分裂与瓦解逐渐导致世界主义观念的衰落,如果我们依然期待一个宽容的世界,普遍的知识开放与流通若要导向启蒙的世界主义,那么它究竟需要怎样的社会条件仍有待探讨。

图为范昀老师在演讲中


分享结束后,浙大6165cc金沙总站副教授章宏老师、浙大6165cc金沙总站特聘副研究员严毓倩老师,以及多位师生围绕五位老师分享的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与观点探讨。

最后,黄旦老师针对“媒介视野中的感知、声音与空间”主题做出点评总结,师生们在此次分享交流中收获颇丰。

图为黄旦老师在作总结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