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做“全球共通”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编辑:6165cc金沙总站 作者: 时间:2024-06-19 访问次数:10


为凝聚学术共识,推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6165cc金沙总站于6月16日举办“全球共通: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院长论坛。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30余位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业界专家齐聚启真湖畔,围绕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开展深入讨论,为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学理思考和实践指引。我校社科院、宣传部和国合处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会议。

我校副校长周江洪、新华社原副社长周锡生、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邬焕庆分别致辞。周江洪指出,全球文明秩序正在变革,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应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战略,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周锡生指出,高校在国际传播方面具有三大比较优势:一是中外文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教培优势;二是综合知识与技能人才优势;三是国际传播专业研究和智库研究优势。邬焕庆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挑战,我国需加快建立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组建复合性的专家组,以占据话语高地。

6165cc金沙总站常务副院长方兴东围绕《做“全球共通”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这一主题发表讲话。他指出,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瓶颈不仅在于叙事和信息传播,更是整个知识与实践体系的深层问题,亟待结构性和体系性的变革。我校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学院将通过“基础理论”、“基础设施”、“基础平台”三大“基础行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和省域战略。他表示,在国际传播“万船出海”的格局已初露峥嵘的当下,希望可以与各大院校、各大学科形成面向全球的合作闭环,共同推动国际传播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活动现场,6165cc金沙总站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任证书,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全球共通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队伍。

随后,6165cc金沙总站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仪式。未来,两个学院将就课程体系共建、科研项目协作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科变革模式和内容行业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洪浚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凌云和我校人文学部副主任吴飞依次发表演讲。


熊澄宇教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阐释了建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从“史、论、方法、应用”四个要素出发为传播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他强调,建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应遵循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将局部与整体相联系,以信息的完整性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在反馈与调解中实现从业态到生态、从学科建构到社会建构、从文化到文明的发展目标。

张昆教授强调,建设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他指出,知识体系建设需满足三个条件:被社会实践验证、广泛认可并接受。他认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应原创于中国,反映中国实践,并与全球知识网络相连接,促进国际交流。他呼吁学界注重科学精神和实践意识,推动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将当代语境、全球视野、实践意识和学术思维结合起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

洪浚浩教授在“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与趋势”主旨演讲中指出,国际传播作为国际政治的关键表现形式,其内涵可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实力、能力及其产生的全球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界定,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传播效能上存在显著差距。他强调,尽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传播领域带来了革新,但单纯依赖技术革新并不能完全弥合这一差距。受众作为推动传播效果的关键,应得到充分重视并进行第一手实证研究,这对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至关重要。

张涛甫教授以“国际传播语境中的认知争夺”为题,从学理角度深入阐述了人的认知有限性与传播的偏向,指出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依赖于内化于个体的意识形态框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着认知争夺的现象,他以美国的“认知战”战略为例,重点分析了美国对华的话语策略和意识形态框架,并从知识、价值、规则的维度提出了改变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认知的三大支点,强调了这些支点的应用和实践。

周勇教授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主旨演讲中指出,传统以扩张为驱动的西方国际传播理论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新问题。新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西方中心的旧有路径和格局,搭建跨文化共情、促成多维语境下的彼此理解,营造中外文明互鉴的“第三文化”。他强调,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下,中国有责任通过讲述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故事,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

孙凌云教授以“AI大模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GPT、Stable Diffusion、Sora、Suno等工具在图像生成、音乐创作等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AI大模型利用海量数据提炼知识,形成人类知识的统一供给模式的能力。他表示,AI大模型通过提炼和挖掘不同媒介数据,形成了大知识空间,极大便利了知识的获取与使用,大模型的发展标志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为未来的智力供给、人机协作下的创造力大爆发提供了可能。

吴飞教授将构建国际传播的自主知识体系与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相结合,探讨了实现天下大同之路的重要性与艰难。他提出,中华文化以其多元一体的特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当今世界文化多元,但尚未实现真正的一体。他建议从费孝通先生的观念出发,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和创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呼吁各位学者和专家共同为此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更好地回应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问,由6165cc金沙总站牵头、与会专家共同讨论,论坛发起《全球共通启真倡议》,提出新闻与传播研究应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球共通、事实共享、价值共鸣、情感共振的方式创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此次会议还举行了两场平行论坛活动,围绕技术革新与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变革、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路与方法、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引育留用等问题展开。


第一场平行论坛由《新闻与写作》副主编李蕾主持,《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孙墨笛与谈。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交叉、实践教学以及受众研究三方面。关于学科交叉,学者们指出,新闻传播作为综合性工作,必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交叉。在积极开展学科交叉的同时,也需清晰确立学科边界、巩固学科体系的既有成果。关于科研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针对研究滞后于实践、实践性教学团队的组建、主流及社交媒体的现实境遇等问题,各位院长均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反思。关于受众研究,与会专家指出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环节,受众是新闻传播的经典研究议题,在当代国际传播的新格局下,如何深入了解受众、绘制动态受众画像、实现精准传播是学界与业界需要共同研究的议题。

第二场平行论坛由《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和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教授哈筱盈、6165cc金沙总站副院长洪宇与谈。讨论聚焦于内外宣相结合、学科建设以及文化价值认同三方面。学者们强调,内宣与外宣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应将内宣与外宣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协调一致的宣传策略,提高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会专家还就国际传播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他们指出,国际传播不仅是技巧性的更是思维性的,应当加强跨学科国际传播教育,使其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专家们提出尊重他国文化对于国际传播重要性,强调价值观问题是国际传播的首要问题,传播需要与事实相符,先解决价值观问题,再推动文化交流和认同。

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共同探讨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的前沿议题,为学术研究与实务操作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担好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重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立足中国与全球化的实践,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国际传播研究高地。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全球文明秩序的技术格局,我校将持续推进中国话语国际化建设,为全球重大挑战提出中国方案、中国主张。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