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92期 虚假信息传播的心理机制:动机的偏见与认知的谬误

编辑:6165cc金沙总站 作者: 时间:2024-06-19 访问次数:28

612日下午,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92期在浙大紫金港校区6165cc金沙总站105举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艺术和科学系沈利江教授作题为《虚假信息传播的心理机制:动机的偏见与认知的谬误》的讲座,我院教授吴飞主持,孙梦如老师和多名学院学生参加了讲座。

沈教授的讲座从假新闻(misinformation)引入,强调假新闻除了真实性维度,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危害性。为什么研究假消息?假新闻信息未经审查就发布,具有起步早的特点,除此之外,相比于真实信息,假新闻传播更快更远且影响力更加深远和持久。沈教授强调,如果辟谣、真实信息、科学证据能够对假新闻起作用,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重要,但研究表明,当有虚假新闻存在,真实信息总是难以发挥作用,已经被假新闻误导的人,再接触真实信息,难以产生效果。

动机的偏见部分,沈教授通过“我的身体我的选择”(my body my choice)口号使用案例引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面对不同的观点时,个体倾向于回避当事实被呈现出来时人们会质疑来源当提出逻辑和论点时,人们看不到重点,虚假新闻的个体难以被纠正。人们如何决定他们想知道什么?从动机上看,包括工具效用、享乐效用和认知效用,不是真相所驱动,而是动机偏见所驱动,受到偏见的影响。

而在高选择性介质环境中人们偏向选择支持态度的、正面情绪的、满足需求的、耸人听闻的和易于加工的信息,这些都是虚假信息的特征。当虚假新闻与动机发生矛盾时,人们认知失调发挥作用,并通过非相干逻辑伪二分法诉诸情感找替罪羊人身攻击的方式协调两者。

认知谬误部分,沈教授论述了个体选择的盲目性,看似是自主的选择,其实是多种因素推动,还有自我中心主义作用以及虚幻的关联,数据的不完整性带来的认知与看法,除此之外,沈教授还强调了先入为主的立场和自身的偏见的重要作用。

如何进行态度或者观点的转变,沈教授借用凯尔曼1958提出的态度/观点转变的三种形式合规性公共与私人)例如阳奉阴违、认同喜欢和尊重)例如追星效应和内部化公共=私人,研究发现大部分观点的改变都是第一种情景。更进一步实证研究证明,辟谣在短时间带来效果,但从更长远来看,辟谣起到相反作用。

因此,沈教授认为从心理学的路径进入,采取一种类似于公共卫生实践中的疫苗接种的方式更为有效,将接种作为一种说服策略,并对个体进行预警,在接触到虚假信息之前,把信息疫苗送到每个人,目前沈教授也在继续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最后,现场老师和学生就虚假信息治理和中国语境下此类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和沈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