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媒体聚焦

韦路、秦璇:要防微杜渐也要因势利导

编辑:6165cc金沙总站 作者: 时间:2021-08-25 访问次数:622

【一线探索】

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特别聚焦论坛社区、群圈等环节中危害未成年人问题以及互撕谩骂、拉踩引战等“饭圈”乱象。而近期吴亦凡、张哲瀚的“塌房”事件令以粉丝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再次走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青年亚文化为何流行

“青年亚文化”因为具有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的特点,一向充满争议。整体而言,亚文化其实是青年人在社会化进程中所进行的个人探索,希望借此获得在个人、群体和社会三方面的身份认同,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个人层面看,青年亚文化有助于青年人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满足人们日常生理、安全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对于青年亚文化群体而言,大多文化实践、风格制造和意义生产都以符号消费为前提。这种消费可以通过树立个人形象、展现个人品位和生活方式来获得认可,从而实现“自我”的再生产。

从群体层面看,新媒体助推了趣缘社群的形成和维护。青年亚文化群体是以身份认同为基础、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趣缘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借助社交媒体可以方便快捷地超越阶级、性别和地域的限制,以跨圈层、跨地域、跨组织的方式形成一个个趣缘群体。互联网的匿名性则有利于他们变换不同身份,完成在不同圈层的展演。

从社会层面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人对社会压力的仪式化抵抗。有学者认为,采取越轨行为的青年群体因为无法满足一定社会标准而产生了地位挫败的烦恼,只好以想象的、象征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对主流社会的反叛性回应。“丧文化”和“躺平文化”折射的就是当代中国青年面对社会矛盾、竞争压力和日常焦虑时的内心迷茫与自我调侃。

警惕价值取向虚无化

亚文化可以协助青年人消除内心的焦虑感与隔离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主导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基于新媒体的日常交往使青年群体内化了一系列媒介运作知识,懂得调用各类媒介资源,能够利用网络及时、快速地进行信息获取、生产和传播,促进线上公共参与。同时,青年亚文化能够赋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比如,2018年以来流行的“看见女性劳动者”等网络文化运动,在唤醒女性意识、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镇青年也将各种亚文化作为探索个人主体性的渠道,积极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自我表达。此外,以汉服、国潮、古风音乐为代表的国风文化的流行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对传统元素的提炼和转化,国风文化在促进青年群体深度参与的同时,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祖安文化”“黑界”为代表的一些亚文化群体因过于强调自我满足而带有一定粗鄙性和攻击性。此外,资本和平台出于逐利需求会利用和放大亚文化,进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泛娱乐化导致公共话语空间的丧失。一些青年亚文化恶搞经典、歪曲历史、戏说科学、色情暴力的表现形式具有泛娱乐化的特点,其目的是通过感官刺激获得暂时性的对抗快感。而软性议题较高的关注度和热度容易抢占主流话语议题和其他反思性议题的空间,导致价值取向的虚无化。

匿名化使趣缘群体产生更多摩擦与碰撞。“兴趣”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不稳定性,青年群体既可能因为共同的兴趣集结,也不可避免地会因此产生矛盾与争吵。在网络匿名化的保护下,这些冲突容易演变成极端的情绪发泄,进而引发人肉搜索、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网络暴力等不良文化现象。

青年群体容易被商业力量收编与裹挟,异化为“数据劳工”和“情感劳工”。以符号消费为前提的青年亚文化往往难以拒斥商业资本的渗透。以“饭圈”为例,为爱打榜、反黑、控评的背后,是商业平台和娱乐行业对粉丝的建构与规训,强势的商业逻辑和技术逻辑将粉丝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数据,从而进一步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

双管齐下制止乱象

了解青年亚文化的流行原因及相关影响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建立青少年健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面对种类繁多的亚文化类型,“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显然无视了亚文化的合理性,容易加深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紧张感。对亚文化的净化与转化需要各主体多措并举,“防微杜渐”与“因势利导”双管齐下:

完善网络平台治理。各级各类监管部门要加强他律,以出台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对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细化,从而明晰监管内容、丰富监管手段、拓宽监管渠道、保障监管实效,为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筑牢底线、划定红线。各类互联网平台要提高社会责任感,以引导取代迎合,加强自查、自纠、自律,而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加强主流舆论引导。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等各类主体要多管齐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部门要在信息洪流中起到压舱石和定盘星的作用,做好权威发布。主流媒体要进一步通过媒体融合转型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教育系统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式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教育与引导,塑造青年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家庭要发挥最小社会单元的能动性,既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也成为终身教育的不竭源泉。

提高公众网络素养。一方面,注意防微杜渐,加强青年网民对不良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升他们在不同情境下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强化主体意识、明辨是非观念、反思自身行为、肩负个人责任。另一方面,注重因势利导,加强引导青年亚文化圈层积极功能的发挥,挖掘青年人在公共参与中的巨大潜能,促使其行动目标从个人化、情感化向公共化、理性化转变,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作者:韦路、秦璇,分别系6165cc金沙总站教授、博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