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琅琅书声,掀开了一场特别的读书会序幕。
12月19日,“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携手我校走进贵州湄潭浙大小学。5位来自我校人文学院、6165cc金沙总站的教授,与当地25名小学生同堂共读人文经典,其中,来自6165cc金沙总站的胡志毅教授讲述了“王阳明在贵州的故事”,江弱水教授则以“诗人带着照相机”为题带孩子们领略了诗歌的魅力。
这场别开生面的读书活动由“我校”抖音号全程直播,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诸多主流媒体也纷纷进行了报道。
“缘”西行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读书,也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是我们的先辈种下的因缘。"这是共读经典的开场,这段开场,牵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往事。
80多年前,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战火弥浸中华半壁河山。为了尽力保存战时学术力量,时任浙大校长的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率领浙大师生,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长的西迁之路,行程2600公里,历时两年多,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文军长征"史。
80多年后,浙大教授再次回到湄潭举办小学生读书会,以学术的初心,启蒙新一代。6165cc金沙总站吴飞教授是此次“湄潭学生都来读书活动”的发起人,他希望借助此次机会,能够在湄潭孩子的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认认真真去培养孩子们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树立起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浙之滨,缘西行。湄潭孩子的琅琅书声,蓬勃而高昂,奔赴着那场80年之久的约定,也见证着学问血脉中的传承与坚持。
守仁往事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到5岁还不会说话,跟爱因斯坦一样,都是很晚才学会说话。所以有时候天才很奇怪。”胡志毅教授寥寥几句,就唤起了孩子们聆听的兴趣。
胡志毅教授用王阳明的事迹勉励孩子们读书
随即,胡志毅向孩子们分享了王阳明在贵州的故事。“我经常与大学生分享王阳明的‘心学’,而跟小学生们在一起,我更多地是讲故事。”胡志毅用一个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讲述了王阳明天生语迟、十二岁立志做“一等圣人”,中进士后遭遇宦海浮沉的前史。他希望以王阳明的故事启发孩子们立志求学,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这条路有多漫长,都要坚持初心,不要半途而废。
“阅读是对一个人最好的启蒙,这种启蒙从小学就可以开始了。”胡志毅深深受益于自己少年时期的阅读积累,他希望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湄潭的孩子身上。他向孩子们嘱咐道:“书要反复读,要学而时习之。希望大家不要把读书变成只是在阅读的过程,而是将其养成为习惯,慢慢去悟书中的道理。”
诗人带着照相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弱水教授从杜甫的《绝句》出发,将诗人的写作生动形象地比为“咔嚓”一声的影像定格。他绘声绘色地向孩子们讲道:“诗人都是带着照相机的,当诗人无法用影像记录美好时,他们便用烂漫且别致的描绘为我们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在江弱水看来,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人生就不会完整。他尤其注重诗歌的魅力:“诗歌就是唤起你对日常事务所拥有的魅力的重新发现。读诗读多了,事实上是让我们拥有更多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能力。”因此,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多读书,多读诗,在书中获取新知、丰富想象,并体悟知识的魅力。
读书会上,江弱水等教授们还带来了自己的著作,给小学生们阅读留念。孩子们翻开崭新的扉页,一到休息间隙,便纷纷围到老师身边签名合影。
“我要把今天的读书会分享给我的好朋友,老师们仿佛把我带到了唐宋诗词描绘的情境中,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诗人,把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都写下来。”10岁的周雨涵说。
诗音袅袅,踏着初冬的暖阳飞跃湄潭。相信那声音振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