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 首页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第十二届浙大“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顺利举行

编辑:6165cc金沙总站 作者: 时间:2020-07-09 访问次数:286

202076日,第十二届浙大“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在线上举行,共有来自海内外一百二十余名青年学者齐聚云端。



本届暑期研修班的主题是“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信息流动与传播公信力”, 由我校、威斯康星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和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委员会联合主办。在往年“海内外名师授课”+“论文研讨”的基础形式上,组委会充分考虑到线上交流的特点,增设了主题互动的环节,希望老师、学员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局限,在线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深入探讨数字媒体与新闻创新等领域的前沿理论、概念、方法,促进各位学人对相关学术议题的思考与对话。


研修班开班首日,6165cc金沙总站院长韦路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对合作方和主讲嘉宾表示感谢,对参会学员们表示热烈欢迎。韦路教授指出,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历史最悠久的暑期研修班之一,浙大高研班与其说是“补习班”、“培优班”,不如说更像一个“兴趣班”。希望通过这次暑期研修班的学习,各位学员可以开拓视野、启迪思想、激发灵感、寻找差距,更加明确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探索更加多元的传播研究路径,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当代社会科学的描述转向

随后,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进行了主题为“当代社会科学的描述转向”的报告。报告分“当代社会科学描述性转向概述”,“描述转向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论背景”,以及杨教授个人关于“互联网深度研究”的探索这三个部分来展开。


杨教授梳理了自2005年以来社会学、文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关于描述性转向的主要论述,指出描述性转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思潮。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要解释,也要描述。细致的描述是对社会生活和现象的最好记录和见证,而且好的描述本身就蕴含了解释。倡导描述转向的学者,主张社会科学的表征要多样化,社会科学研究要用生动的方法讲述鲜活的经验,对待“他者”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践行关怀的伦理,摈弃全知全能的知识论。


杨国斌教授关于“中国互联网深度研究”(2017)的论述, 吸收了以上描述性思潮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深度研究要注重人的经验和社会实践,不能没有人的故事。在如何叙述人的经验的问题上,需要注意方法的多元性。社会科学的文本也可以是带情感的,情感与客观性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互联网深度研究,还要有历史性,研究任何现象都不能脱离它的历史情境。网络社会虽然瞬息万变,但网络的发展就像人或社会的成长一样,过去总是部分的构成了当下本身。在理论和描述的关系上,杨国斌教授认为要有理论但不唯理论,重要的是培养理论意识(a sense of theory)。报告后,杨教授对参会老师、学员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回应。



数字中国

下午场,6165cc金沙总站院长助理、传播研究所所长洪宇老师进行了“作为方法的数字中国--整体传播视阈下的研究进路及理论创新”的主题报告。洪宇老师认为数字中国的概念包含三重维度:以中国为方法的辩证批判视野,以“传播+技术”为核心的研究对象,以及以整体传播为视域的研究范式。数字中国的提出是立足于当前数字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全球南方“博弈融合”的主体地位,从整体传播的视角,探究技术复合体、传播实践与中国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此外,洪宇老师还提出了要以中国为基点反思主流研究范式,建立中国的元时空,强调中国自身主体性、创造性、以及与世界的互动性。研究者不仅需要对中国在地全球史有经验分析,还要提出以开放世界史为对象的引领性理论方案,回应唯物史观的建构性转向。最后,不同于充满悲观宿命的“监控资本主义”的总体性论断,洪宇老师提出历史情景、社会过程、以及政治文化传统将扮演不可或缺的技术建构作用,孕育不尽相同的技术政治与传播可能。



晚间,在吴红雨、邵志择、高芳芳与李思悦四位老师的组织下,学员们在线上展开了破冰讨论的互动环节。希望在接下来几天的线上授课交流活动中,学员们可以在名师们的指导下,重访当前新闻传播学的核心问题,反思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与信息流动的前沿理论与趋势,从新层次与新角度,用新方法与新范例,进一步探寻在本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的更多可能。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