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9日,“亚太及其他地区的社交媒体、算法、新闻与公众参与”:国际传播学会(ICA)2020年会前会通过钉钉平台在线上召开。此次会议由6165cc金沙总站、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也是6165cc金沙总站英文季刊《传播与公共》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作为支持期刊的第六次年度会议。来自海内外的多位传播学者围绕新闻算法、媒介环境、新闻生产、媒体融合、公共参与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议伊始,6165cc金沙总站院长韦路致欢迎辞。韦路教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得益于世界各地学者的积极参与,《传播与公共》这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已初露头角,并已被Scopus和ESCI数据库收录。韦路教授表示,在这个全人类共克时艰的特殊时期,线上视频会议能够为学者们提供一个便利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吸引更多学者的参与,也有望激发更有成效的思想碰撞。
6165cc金沙总站院长韦路致欢迎辞
随后,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李立峯教授和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蒋敏教授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杨国斌教授聚焦作为公众参与的个体叙事,指出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私人化的叙事方式正在演变为公共写作,甚至成为公众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在共享一门语言的同时,我们也在共享着类似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由此,杨国斌教授强调,个体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群体认同和群体凝聚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李立峯教授发言主题为“社会运动中的社交媒体与谣言、虚假新闻的扩散”。他提出谣言与虚假新闻存在的条件包括:社会危机环境下大众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性、对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的不信任、舆论激化的传播环境、公共传播的私人化等。通过对社会案例和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李立峯教授指出个体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对谣言和假新闻的相信程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个体对即时通讯app的使用越频繁,识别谣言和假新闻的能力越弱。他指出,社交媒体环境为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但公共导向的社交媒体与私人导向的社交媒体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香港中文大学李立峯教授
来自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蒋敏教授以“社会评分体系:自动化治理的想象与未来”为主题,以历史性的视角分析了科技和主体之间的互动。她将社会信用体系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以杭州本地的城市个人诚信评分app“钱江分”、“行人横穿马路曝光台”、“老赖地图”等平台为例,指出社会信用评分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含着危及公民隐私的风险,并对其暗含的社会羞耻感的建构以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提出质疑。随后,蒋敏教授对中国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启发大家思考,当新的科技使主体愈发可见、可计算和可编程,主体如何成为数据、如何被代表?是否会受到伤害?人们能否抵抗数据和算法的统治?
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蒋敏教授
主旨演讲结束后,研讨会进入小组发言环节。发言共分为三组,分别由威斯康星大学潘忠党教授、我校高芳芳老师、李思悦老师主持并点评。来自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九位青年学者,聚焦“新闻生产:算法、意识形态娱乐与真相”、“媒体建构与公共讨论”、“碎片化的受众与想象的共同体”等三个主题分别进行报告。三位点评人作出了精辟、具有建设性的点评和建议,并与观众进行了讨论。
第一组:“算法、意识形态娱乐与真相”
第二组:“媒体建构与公共讨论”
第三组:“碎片化的受众与想象的共同体”
会议最后,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我校讲座教授潘忠党作总结发言。潘忠党教授感谢此次线上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观点交锋的平台,并启发学者们进一步思考媒介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包括传播的边界模糊现象,如私人和公共界限的模糊、表达的融合等,以及新闻算法、社交媒体对于新闻生产、新闻消费和公共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