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时评新力量 为时代发声——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圆满收官

编辑:shihuihui 作者:来源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时间:2019-10-21 访问次数:1202

微信图片_20191104145442.jpg


10月19日,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颁奖典礼在杭举行,这场以“筑梦七十载,同心耀中华”为主题的新闻评论赛事圆满落下帷幕。

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由钱江晚报与6165cc金沙总站共同主办,由人民视频提供融媒体支持。

本次大赛历时近5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几十所大学的新闻评论作品数千件,除文字作品外,融媒体作品也崭露头角。最终评选出金奖5位、银奖10位、铜奖20位及优胜奖25位。


微信图片_20191104145454.jpg


青年视角,时代声音

颁奖典礼上,热爱新闻评论写作的大学生与学界、业界老师齐聚一堂。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用笔锋探讨社会问题,在思考中展示新闻评论新力量。

钱江晚报副总编周建国出席本次颁奖典礼并致辞,他认为就新闻业界而言,大学生新闻评论清新之风的吹入有着“鲶鱼效应”,不仅促进了评论水平的提升,而且增加了评论人才的储备。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加沉溺于感性的感官世界,而疏于理性的思考。评论大赛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舞台,它鼓励我们跳脱出喧嚣的外部世界,去充当一个冷静的、孤独的旁观者、思考者甚至是批判者。这给了我们一个迈向专业主义的很好的可能。”来自我校新闻学的金奖获得者赵东山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如是说。

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的金奖获得者徐现泽则表达了他对写作的感谢:“从高一参加人生当中第一个全国性的写作类比赛开始,我的人生就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牵引着我走,那就是写作。”

来自我校的冯欣艺则巧妙地提出“新闻记者要向前看,去发现最新的事情;而评论员要不停地向后看,从已经发生报道的事件中获取人们所没有关注到的亮点”的观点。

不同于前两届大赛以文字评论为主,本次大赛首次提出了“融媒体”的思路,吸引了全国数十所高校同学们热情参与,收到作品累计数千份。同学们采用文字、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介形式,展现新闻评论风采。

大赛自5月1号开始发动,经过10名初评老师的严格把关,于8月初选出110篇优秀稿件参与决赛。复旦大学黄芝晓、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我校韦路、我校沈爱国等4位学界专家,以及鄢烈山、曹林、徐迅雷、宋宾娜、李晓鹏、魏英杰6位知名评论员组成决选评委会,最终定下了大赛的金银铜等各类奖项。


微信图片_20191104145502.jpg

新闻评论是教出来的还是写出来的

颁奖典礼上,嘉宾与获奖学生就“新闻评论是教出来的还是写出来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认为“什么学问都是从社会中学习的”,他提出要打破教师与记者的壁垒,从老师自身实现“教”与“写”的统一。

我校新闻系主任沈爱国本身既从事教育又是一线记者编辑,他认为教学与实操完全可以做到对立统一。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评论写作所必需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皆源于内在素质的培养,因此“写”与“教”都至关重要。

时评家徐迅雷提出“好的新闻评论是喷出来的”,一篇好的评论作品首先要从教学中习得规范,进而在写作中突破规范,发自内心喷涌而出。


微信图片_20191104145507.jpg

【大赛观察】

获奖选手:在观察与思考中找到自我

“对我来说这场比赛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自信心,这次宝贵的经历坚定了我在新闻行业走下去的信念。”幸剑鸿同学是五位金奖得主中年级最小的一位,但他对自己要求却十分严格。“创作过程中主要是姐姐给我提供了很多改进意见,让我的文章论证更充分,逻辑更严密。但到后来再看我写的文章时,我觉得我的文章简直看不下去,就索性把文章删了,直到获奖后才又拿出来重新审视。”

 “有些新闻读来如冷水浇背,却拥有毁灭和重建的力量,让我们在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社会责任感中体验人生的层次感。”另一位金奖选手赵钚然提出,“新闻评论不能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否则只会沦为情感释放的普通渠道,新闻评论的目的在于揭开病痛,引起人们治疗的注意,这才是一篇好的新闻评论需要做到的。”

“我最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关注‘人’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关注‘人’在时代背景中的生存状态。”金奖得主赵东山这样说,“这不仅是评论作者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心跳与脉动。”

第一次来到杭州的西安大学生徐现泽表示,本次获奖是对他这么多年来坚持写作的肯定,他将更加坚定写作的初心,将写作融入生活。“最困难的是要创新,要学会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

大赛评委:整体在进步 但仍需警惕常见错误

“相比上一届大赛,这届影响力更大,参与人数更多,作品更优秀。特别是选题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大赛评委我校新闻系主任沈爱国说,“其实新闻评论特别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评委们肯定了参赛同学的文字修养和冷静思考的能力。阅读是文字输出的基础,从获奖同学的评论作品中足以见得他们日常的文学积累。大赛评委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教授赵振宇则强调“评论记者”的概念,热点事件的新闻评论恒河沙数,自采新闻写出的评论则独一无二。评论依新闻而产生价值。他建议同学们以后可以做一些自己的新闻,进而输出评论。

但从参赛作品中也发现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许多“新闻评论”其实是“旧闻评论”,有的是评说一两个月前的新闻,有的甚至是评论一两年前的事件,当“新闻性”丧失之后,新闻评论也就不成为“新闻”评论了,这些基本都成了落选之作;还有就是不少参赛作品的规范性不够,而任何个性的呈现都是在规范性基础上的突破,否则评论就成了无本之木,这是今后在新闻评论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来源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图文 | 陈进红 通讯员 林美汕 朱苗苗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