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记新闻系退休教师龙泉之行

编辑:liuye 作者:liuye 时间:2018-10-15 访问次数:2395

 

正是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2018109日早晨7点半,6165cc金沙总站新闻系的退休教师一行11人就乘车前往丽水龙泉。中巴车经过城西的紫之隧道,刚开通2年的紫之隧道全长14.4公里,没有一个红灯,加上又是早晨,所以一路畅通,让老师们很是兴奋。之后,汽车又先后行驶在杭新景高速、杭金衢高速、龙丽高速。公路两边绿水青山,景色秀美,那不时闪过的一块块金黄色的晚稻田,一幢幢挺拔矗立的新农居,让大家深感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公路建设和农村的巨大变化。

将近中午1点时,我们终于到达了位于浙江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的丽水龙泉。中国工艺美术师协会浙江省龙泉分会秘书长朱孟春老师早就在饭店等候大家,香菇、豆角、茄子、青菜、土猪肉、卤豆腐,……一碗碗新鲜的有机农家菜和浓浓的米汤,让老师们大快朵颐。

由于行程内容十分丰富,老师们把行李放入下榻地龙泉大酒店后,顾不上休息,马上就前往下午的第一个参观点青瓷博物馆。龙泉因宝剑得名,因青瓷而兴。龙泉青瓷博物馆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瓷博物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2009年9月正式入选世界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青瓷博物馆的六大展厅,系统介绍了龙泉青瓷从选矿、粉碎、揉瓷土、拉坯、晾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窰、烧制等生产流程和龙泉窑产生、发展、鼎盛到传承创新的各个过程,展现了一千多年来龙泉窑从南北朝、宋朝、元代、明清、民国,至当代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以及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的地位和影响。陈列柜里那些“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工艺精湛、造型美观的青瓷器皿和工艺品,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让人久久不肯离去。

1.png 

(图1:龙泉青瓷博物馆外观)

从青瓷博物馆出来,我们就赶往龙泉县城东隅约六里芳野的我校龙泉分校旧址曾家大屋。在我校西迁的征程中,有一段重要的历史尚不为人熟知,那就是浙大还在龙泉创办过浙大龙泉分校。从1939年到1945年,我校龙泉分校先后办学七年,培养了1000余名学生。七年,在历史长河中虽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其折射的光芒,却使浙大文军西征和整个浙大的历史变得更为壮丽辉煌。曾家大屋,是一幢建于1932年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正房三层共有72个房间。当年浙大龙泉分校把一楼作总务处办公室、会客室、实验室;二楼作办公室、教室、图书室、 医务室;三楼作教职员宿舍。 近年来,龙泉市对分校旧址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征集了许多当年的实物与老照片。2013年,我校龙泉分校旧址已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39565511375038673.png 

(图2:我校龙泉分校旧址)

1539565595497078816.jpg 

(图3:在龙泉分校旧址前合影)


分校最初设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四个学院,1941年又增设了师范学院。虽然校舍简陋,办学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当时的师资却是一流,如在文学院、师范学院任教的就有郑晓沧、徐震堮、夏承焘、王季思、王敬五、陆维钊、任铭善等先生。他们都居住在唯一的一幢用茅草、竹子和松木搭建的简易二层楼内。由于房子四周都是松林,风雨之夜,松涛撼屋,如同虎啸龙吟,先生们便给这幢教职工宿舍取名“风雨龙吟楼”。当时先生们在暇时经常吟诗作词,并成立了“风雨龙吟社”,雅集唱和。这些老一辈浙大学人在抗日烽火燃烧,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弦歌不辍,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刚毅忠勇的宝贵品格,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求是”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极为宝贵的财富。

这些诗词当时曾编撰成《风雨龙吟集》,但今已不传,甚为可惜。这些诗词既是浙大西迁在龙泉办学的珍贵史料,也是知识分子爱国救亡心声的反映;既是老浙大龙泉分校抗战时期生活的实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龙泉学舍,生计日艰”、“山中忧饥”“有断炊之虞”的日子,也抒写了浙大学人忧国忧民、教育救国的襟怀,倾吐了抗日爱国的心声。而且这些作者都是国内一流的学者名宿,其中佳篇名作叠出,即便从诗词的思想性、艺术性来看,亦堪称中国现代诗词百花园中的奇珍异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平教授的父亲任铭善先生当年就在我校龙泉分校文学院任教,而新闻系退休教师张梦新的父亲张本然先生则是我校龙泉分校师范学院1944届毕业生。张梦新和任平教授从当年在浙大龙泉分校文学院、师范学院任教的老先生的诗文集中搜选出在龙泉创作的诗词,联袂编撰了《新编风雨龙吟楼诗词集》。

这次来龙泉,张梦新分别向我校龙泉分校旧址、龙泉市档案馆、龙泉市青瓷博物馆、龙泉浙大中学等单位赠送了《新编风雨龙吟楼诗词集》。张梦新和老师们都感到,当前我校正处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当年浙大学人的这些爱国诗篇,将激励广大浙大师生追循先贤足迹,传承求是文脉,弘扬“西迁精神”,更好地铭记历史,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接着,老师们又来到毗邻的龙泉浙大中学,与该校的领导作了交流并合影。晚饭后,还去浙江龙泉佳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公司副总经理杨招群女士向老师们介绍了公司情况,这是一家集品种选育、规范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专业从事“仙芝谷”牌椴木灵芝深加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被评为长三角灵芝特色产业名优企业和浙江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等,并与我校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杨总还请老师们品尝了灵芝茶。

 1539565707963004311.jpg

 

(图4:参观浙江龙泉佳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之后,朱孟春秘书长还陪同我们到中国传统工艺大师、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首席传承人周唐强董事长的唐人刀剑有限公司参观并品茶。

第二天一早,老师们就去参观龙泉沈广隆剑铺。这是当地一家“子承父业”的中华老字号宝剑生产企业,以“天下第一剑”闻名于海内外。从1885年沈朝庆(第一代)开始专业铸造龙泉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沈朝庆之子沈庭璋(第二代)创建龙泉沈广隆剑舖;第三代沈焕周,第四代沈新培,直到现在担任沈广隆剑铺总经理的第五代沈州,这家百年老字号宝剑生产企业代有传人。他们打造的龙泉宝剑先后被蒋介石、毛泽东、尼克松、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以及金庸、沙孟海、启功、李连杰等名人收藏。朱孟春秘书长和我校1995级新闻系广告专业校友、龙泉文旅委党组成员、体育局副局长郭健专门赶来陪同参观,并合影留念。

1539565923066048083.jpg 

(图5:在沈广隆剑铺与校友郭健合影)

当天上午的重点是参观上垟青瓷特色小镇。上垟是现代龙泉青瓷的发祥地,也是龙泉青瓷最集中的产区,目前青瓷小镇就聚集了40多家青瓷生产企业,成为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的实习基地。

才到青瓷小镇,老师们就被参观入口处前那巨大的有三层楼高的青瓷花瓶吸引住了。虽然当时下着小雨,但李寿福教授夫妇、张允若教授夫妇、孙沛然教授夫妇、汤洵教授夫妇等纷纷在巨大的青瓷花瓶前拍照留念。

1539565973484029982.jpg 

(图6:上垟青瓷特色小镇)

进入馆内,所见又与龙泉市区的青瓷博物馆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果说市区青瓷博物馆是精致典雅高大上,那么上垟青瓷小镇则是更为古朴原生态。那32米多长、顺着山势从下往上筑建的古龙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窰两旁还堆积着大量劈柴。据介绍,用龙窰烧制青瓷,光准备就得至少三个多月。除了瓷坯,还得准备上千个匣钵和40000多斤劈柴,烧窑之日,需要8个人在龙窰两边把火。窰火温度高达1300多度,得连续烧40来个小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龙泉哥窑与钧窰、汝窑、官窑、定窑一起,成为宋代的五大名窑,开创了烧制实用器皿和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通过参观,大家都增长了关于青瓷的知识,大略知道了龙泉青瓷的梅子青、天青、粉青、月白、米黄等不同釉色和哥窑、弟窰,更了解到一千多年来龙泉青瓷艺人们的艰辛努力和传承创新。

当天下午,朱孟春秘书长又带领我们先后参观了披云龙泉青瓷文化园内的叶启文大师青瓷店,参观了龙泉市大师园区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大师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大师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坛根大师园。夏侯文大师已是83周岁高龄,但他仍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他被中南海紫光阁和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多件青瓷精品,并一一详细介绍了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构思。 

1539566015491053678.jpg 

(图7: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合影)

与新中国同龄的陈坛根大师先是请老师们品茶,然后也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他的青瓷藏品,并一一作了详细介绍。我们从展厅的照片知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多次来龙泉视察,并指示:“龙泉青瓷是民族瑰宝,一定要好好保护、传承和弘扬。”他还亲自命名了“美人醉”青瓷瓶。大师们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青瓷艺术的挚爱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个人。

1539566063535010067.jpg 

(图8: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坛根合影)

9.jpg 

(图9:习近平指示)

晚饭后,我们又拜访了毛正聪大师的女儿毛一珍和女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蒋骁红,在他们家品茶谈瓷。蒋大师细致地回答了老师们关于龙泉青瓷的各种问题,带领我们参观了他家的斐艺青瓷厂各生产车间。

二天的龙泉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翌日清晨,我们告别了陪同我们二天的朱孟春秘书长,告别了热情好客的铸剑大师周唐强,前往缙云,并顺道游览了仙都景区,拜谒了黄帝祠。丽水日报副总编、82级新闻系校友施龙友,丽水日报编委、92级新闻系校友陈安从新闻系主任沈爱国老师那里知道了我们的行程,特意请假赶来仙都见面,陪同我们游览并合影留念。师生们一边赏玩美景,一边回忆当年在校读书学习的情景,其乐融融。午饭后,施龙友和陈安 一直把老师们送到公路口,方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1539566147905011155.jpg

(图10:在仙都景区与施龙友、陈安合影)

这次新闻系退休教师的龙泉之行,是继去年10月中旬象山之行后的又一次“走转改”活动,得到了6165cc金沙总站党委和王庆文书记以及新闻系沈爱国主任的关心与大力支持,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成果丰硕。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