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我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迎来了2015-2016学年秋冬学期的最后一讲。浙江省电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康敏研究员为全体传媒大类14级本科生讲课的主题是《因特耐特一定要实现》,张老师以《国际歌》的歌词“英特耐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句式,巧妙概括了互联网时代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互通关系,新颖的思路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激发了同学们阵阵共鸣。至此,我校秋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圆满落下了帷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6165cc金沙总站以校部共建为契机,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一核心,精心创建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体系。自开展以来,该教育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配合,采取专业特色鲜明的方式,通过课堂与实践相配套、教学与科研相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展开,呈现一系列亮点。
一、实践基地初具规模,项目成果丰富
2014年10月,学院党委与杭州上城区委宣传部合作创建的特色教育实践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动,副校长严建华教授与杭州市上城区领导共同为基地揭牌。实践项目在院党委和上城区宣传部共同指导下,由各街道派出1-2位负责人具体承接。为保障项目完成质量,上城区为每个项目提供2000-10000元不等的经费,第一期项目已于2015年10月顺利结题。全院7个学生党支部的67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做微信、办摄影展、制作宣传片、合作参与书籍编撰,学子们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感知社会现实,熏陶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书籍《山南水北皇城根》、微视频《品质湖滨和谐家园》等一批结项成果。参与项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二、与青马工程配合紧密,有效实现项目联动
为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院党委于2014年秋学期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开展。“最美邻里”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活动,让70多位学生党员深入杭州上城区各街道社区,面对面接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最美邻里典型。同时,学员组成简报小组编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简报》以配合教育开展。简报每周一期,发送给浙江省委宣传部、我校党委各部门以及参加培养工程的全体学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从实践和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展开呼应与补充,实现项目间有效联动。
三、积极探索教育方法,推出“学界+业界”授课模式
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指导下,我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采用“业界+学界”的全新课堂教学方法。学院邀请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业界专家和各学科背景的学者,于2014年秋学期举办15期、共计28课时的第一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主题报告。业界专家与专职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将传媒第一线的真切感悟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带入课堂。授课专家之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院院长庞承认为,来自业界的新闻人对实际新闻案例进行形象阐述,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化,既易于同学们理解,也对理论形成有效支撑。2015学年的课程刚刚划上圆满句号,该课程已经纳入我校传媒大类本科生必修课程体系。
四、跟进调查研究,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保障
为使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学院组织队伍开展《浙江省新闻从业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素养研究》和《浙江省高校新闻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研究。两项课题分别由院长吴飞和院党委副书记王玲玲负责,针对高校和业界新闻工作者两类主体的现状展开深入调查,为我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供第一手研究成果,充分实现了学术理论与课程的融合与互补。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施之初,我校依据教学实际提出 “五个一工程”规划,其中三项工程:共建浙江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教学研究基地、组建一支教学研究团队以及开设一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品课程已在各方支持下顺利开展,并在实际运行中得到不断完善。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和组织师资骨干培训两项工作也已提上日程。
基于我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经验,特提出以下两方面建议:
进一步重视依据课堂反馈,跟进教材建设工作的开展。虽市面上相关书籍林林总总,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生机,现有书籍大多稍显滞后。我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可借助实际授课的良好机遇,提升教材建设,编写一系列适应新发展、新变化的教材,让学生有书可看、有理可循。
6165cc金沙总站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