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东横电影之约”活动系列报道——《我不在那儿》:多面的鲍勃·迪伦

编辑:我校 作者: 时间:2015-05-25 访问次数:129

        本月的“东横电影之约”以“名人”为主题,为观众呈现优秀的传记电影。在回顾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文学家(《维庸的妻子》)的人生之后,本次的放映又迎来了对音乐家世界的探索。鲍勃·迪伦,这个近半个世纪来改变了美国文化甚至世界音乐形态的艺术大师,将他称为一个“传奇”没有丝毫夸张。美国导演托德·海因斯于2007上映的影片《我不在那儿》,以另类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多面的鲍勃·迪伦。

       不同于以往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突破了忠于还原名人原貌、讲述故事的拍摄套路,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具诗意与先锋意识的手法——通过六个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色共同演绎鲍勃·迪伦的低落与辉煌。热爱音乐的黑人男孩儿Woody Guthrie、接受审问的造反者Arthur Rimbaud、大红大紫的政治歌星Jack Rollins、饰演歌星Jack的演员Robbie Clark、转向电音而广受质疑的歌手Jude Quinn以及隐匿的逃犯Billy the Kid。他们没有一个叫做鲍勃·迪伦,却活脱展现了鲍勃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节点。对音乐的突破、对诗歌的追求、对爱情的狂热、对宗教的思考,鲍勃·迪伦的魅力在于他的多面,在于他多面中散发出的个性。

       碎片化的剪辑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或多或少产生了些疑惑。将六个不同的人物有逻辑地串联起来需要观众对鲍勃·迪伦的人生经历有相当的了解,包括他成名于六十年代却又在中期转向电音而引发争议,身为犹太人却皈依基督教,遭遇摩托车事故而隐匿一段时间……唯一将这些看似离散的片段串联起来的,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鲍勃·迪伦的音乐。这部影片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导演海因斯对每一个人物的故事讲述采取了不同的拍摄风格——公路片、伪记录、西部片、情节剧等,大胆的实验手法不仅让观众收获了视觉上的体验,高超的技巧也让在场观众折服。同时,也有观众在这样一位歌者身上看到了整个时代的变迁——越战结束、总统遇刺——时代巨变的痕迹留在了鲍勃·迪伦的歌中,也留在了人们不可磨灭的记忆里。

      《我不在那儿》,影片名称源自鲍勃·迪伦一首并不算出名的情歌,出自一张极具试验性的专辑《地下室磁带》,发行于1960年代末期。歌词中曾这样写道:“我总是在诱惑面前犹豫不决,现在诱惑不再跟随我,但我已不在那里,我已远去。”我们猜测,导演选择此歌名作为电影名称的原因在于,他心中的那个鲍勃·迪伦已经死去,就像时间的洪流那样,“已经不在那里,他已远去。”                                              

(罗诗吟)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ina)检测有限公司-BinG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