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的当代艺术史学更加多元,从传统艺术史到“新艺术史”,再到“视觉文化研究”,进入艺术史的方式日益丰富;形式主义和图像学推陈出新,艺术社会史大行其道,符号学、后结构主义以及图像理论纷呈其能,堪称新人辈出、成果丰硕。但也乱花迷眼,争议频仍。国内学界自9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当代艺术史学有所跟进,近年来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译介与研究,不过显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而当代艺术史学与美学的互动,也是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
有鉴于此,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课题组主办,我校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承办的“当代艺术史学与美学前沿”学术研讨会,2015年5月16-17日在杭州梅苑宾馆举行。与会代表就当代艺术史学的最新进展、方法论问题,以及当代艺术研究在美学领域的拓展等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推动国内学界对于艺术史学及美学学科建设的认识与反思,借道西方,抵达艺术史与美学的幽微之境。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岸瑛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张坚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端廷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平教授、郭亮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黄专教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切斯特艺术中心Jonathan Harris教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周文姬副教授、四川大学美术学院鲁明军副教授、温州大学艺术学院张晓剑副教授、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徐建副教授、《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王嘉军博士、江苏美术出版社郭渊总编助理和郑晓编辑等。会议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我校美学所所长沈语冰教授,以及课题组子课题“西方当代艺术史方法论问题”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教授主持。
会议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分“西方艺术史的进展”、“个案研究:从西方到中国”、“当代艺术写作:理论与实践”,以及“当代艺术研究的文献与方法”四个专题进行。专家们围绕当代艺术史学的传统资源、发展现状和方法论问题,结合当代艺术研究在美学领域的拓展等问题展开研讨。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专家们的发言路径各异、精彩纷呈。
在第一组专题讨论中,陈平教授介绍了艺术史学传统中的重要基点“维也纳学派”的两位承前启后的学者——德沃夏克和潘诺夫斯基,并以他们的学术思想为线索梳理了艺术史与精神史的平行发展历程;郭亮副教授以维米尔作品中的地图为例,阐述了“重回文化史”的艺术史理念;鲁明军副教授以《福柯的绘画研究与20世纪艺术史学范式的转变》为题,阐述了欧美当代艺术史学的新进展;与之呼应,张晓剑副教授则以《迈克尔·弗雷德的马奈研究》为题,展示了现象学艺术史的新境界。
第二组专题讨论有丁宁、常宁生、王嘉军、张坚四位发言人。丁宁教授以西方绘画中出现的大量中国瓷器为例,从细节入手,提示了观看和品评绘画过程中对于画面细节发现的重要性;常宁生就“西方艺术史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影响及其问题”,畅谈了其看法;王嘉军博士以基督教的“偶像禁令”为个案,探讨了图像背景的权力问题以及艺术史的合法性问题;张坚教授则以美国当代文艺复兴研究为个案,提出了新颖的文艺复兴史观:空间结构与时间重置。
在第三场专题研讨中,王端廷研究员发表了题为《西方现代、后现代、当代艺术的分期与区别》的发言;Jonathan Harris教授、徐建副教授、诸葛沂博士就英国艺术史家T. J.克拉克及其艺术社会史方法的多个面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第四场专题研讨中,黄专教授分享了深圳OCAT艺术中心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和艺术家文献整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当代艺术能否成史,如何成史的问题;陈岸瑛教授则通过图像与作品的界分,提出了对新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周文姬副教授重点讨论了罗莎琳·克劳斯的哲学性艺术批评观。会议最后,由沈语冰教授向诸位专家和与会听众汇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课题组已经和即将出版的关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