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电影《芙蓉镇》在杭州取景,这是姜文第一部主演的电影。
那年,姜文23岁,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
1994年10月25日,“姜文个人影展·姜文电影艺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次年,姜文导演凭借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举夺得当年票房冠军,横扫八项电影大奖,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当时,姜文32岁,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导演。
2015年4月13号,姜文导演生涯二十年艺术周在杭州开幕。姜文携自己导演的五部作品,与杭州再次相约。
而今,姜文52岁,是经历风雨浮沉的电影人。
“明年就是20年了,你有什么想法?”
2013年,21年前研讨会的策划人,身在美国的杭州人肖凡收到姜文的一条微信。
和肖凡商讨好艺术周的事后,姜文又给他发了个短信。
短短五个字:“匆匆二十年。”
二十年,对于导演姜文,意味着什么?
4月16号下午,导演姜文走进我校,与求是学子畅聊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匆匆二十年,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电影与人生。此次活动是浙大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的首场讲座,同时也是我校传媒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场对话的嘉宾除了导演姜文,还有金马奖评委会主席焦雄屏、6165cc金沙总站教授胡志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浙江广电集团制片人肖凡。
下午一点,我校紫金港小剧场外就排起了长队。这长长的队伍,浙大的同学多么热情,说明姜文的号召力!
活动开始前,由传媒学院广电专业同学制作的宣传片在大银幕上播放。宣传片创意十足,更有“我来浙大只为三件事:求是、创新、为处女座正名”的幽默段子。
与此同时,我校党委副书记任少波教授在紫金港剧场贵宾室会见姜文一行。
现场媒体齐聚,来自浙江影视娱乐频道、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各家媒体纷纷到场,期待活动开始。
下午三点,“姜文导演艺术进浙大”讲座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6165cc金沙总站院长吴飞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姜文导演艺术20年活动周的情况。我校党委副书记任少波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且给姜文导演颁发兼职专家聘书,戴上了我校的校徽,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姜文似乎很有感触:“之前我还戴过中戏的校徽,从那里毕业后,在外面干了几年,又回校在一个研究所任职,但始终没真正给学生们上过课,倒经常给他们做讲座。我觉得大学里最好的时光就是学习交流,我当学生那几年,没太珍惜,应该多跟老师聊聊的。不管你说得对不对,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全对,但那种交流是很难得的,毕业后就没人会跟你这么聊了。”
研讨会一开始,主持人肖凡就抛出姜导的第一个问题:这个湖是真的还是假的?
“反正水是真的~”台下一个同学立即回应,惹来一片笑声。
“姜文的电影同学们都看了吗?”
“看了!”
“怎么样?”
“好!”
“牛不牛?”
“牛!”
姜导一上来就和主持人开始“斗嘴”,看来两个人的关系真的很好呀。姜文回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做学生还是要有话直说。
第一个发言的焦雄屏老师回忆了第一次见姜文的情形,《大太监》的电影名意外戳中大家的笑点。
“没有最期待的导演”,初生牛犊不怕虎,原来姜导的导演梦是老早就有了的啊。“谢谢姜导演,给了我们那么多有趣的作品。”
苏牧教授说,聊电影的时候,姜文导演的眼睛放着光。姜文导演是一个浪漫的人,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
“我们的教育里丢失的想象力在姜文的电影里完全可以感受到。”胡志毅教授对姜导演的评价也很高。
提问环节开始,酷炫的姜导不走寻常路,直接跳过了搜集的问题,开始现场提问,把椅子移到舞台前再跳上前,直接面对在场数千位同学观众。
14级建工大类的同学首先抢到了提问机会,她的问题是:《一步之遥》让人欣赏、认同却感觉始终不能进入,不能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让人感动,姜导怎么看?
“我觉得就只能这样呗,这真的没有办法。”
“来影院我们不仅需要感动、流泪或是产生催产素,我们还需要思考,需要明白我们在干嘛,时代在干嘛,民族在干嘛,我跟这个民族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跟别人有没有区别。”
“我是觉得中国在很多方面没有真正离开本能,真正地进入理性思考,总是用感动、眼泪,这确实是本能,不是一个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看得上的东西。”
学电影的研究生对“戏霸”导演姜文如何调剂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表示好奇。
姜文导演说起自己在拍《太阳照常升起》时的经历:“带着一种斗争的心态就不容易乐,我不跟天斗,不跟地斗,下雪只能拍雪,我只能去拍地貌。”
不是影迷导演,也不对什么电影致敬,但《一步之遥》却有很多向经典致敬的场景,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如果是故意的,又是为什么呢?
姜导表示自己看电影不多,至于致敬,他觉得致敬没有意义,表述方便,但离本质不是很近。
接近尾声的时候,苏牧教授提到艺术的真实,他用姜导的影片举例,越说越激动,听得在场的所有人心都一颤一颤的。
姜文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还有许多双手举在空中,没有人意识到提问环节已持续一个半小时。
下午五点三十七分,肖凡请胡志毅教授做总结,完后姜文导演起身微笑挥手,苏教授在最后一刻主动请缨来浙大谈姜导所有的电影,三年之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