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第一届“无障碍传播研究”工作坊在我校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馆召开。此次工作坊是在国际电讯联盟(ITU)主席Peter Olaf Looms先生的积极推动下,由6165cc金沙总站组织承办。除Peter先生亲自到场并奉献精彩的主题演讲外,到会的嘉宾还包括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林慧苹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的潘祥辉副教授、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会长张华先生、浙江省盲协主席夏正林先生、杭州市江干区盲协主席钱俊先生、浙江图书馆馆员温斌先生、浙江省特殊教育学院的周和音老师及徐佩情老师、我校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的邢白夕博士。广州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杜江及《都市快报》的首席评论员徐迅雷作为媒体代表参加了讨论,6165cc金沙总站的李东晓老师全程组织并主持了会议。
此次工作坊的活动主要包括主题演讲、学术讨论以及与视听障碍用户的对话。会议首先由6165cc金沙总站的吴飞院长致词。吴飞院长说:无障碍传播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很高兴我校传媒学院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承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也很感谢Peter先生的推动以及李东晓老师在此研究领域的投入。希望这一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得到学者的重视,也能够真切地推动实践的展开。随后Peter先生的致辞讲述了“无障碍传播”这一事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外的发展状况,并且指出:在中国这样不断崛起的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弱势群体(包括残障者、老人、孩子等)信息获取权利的保护应该被受到更多的重视。他对此次来访表示非常荣幸,并希望这次工作坊是一个起点,希望能够建立起长期的交流合作的机制。
在简短的开幕式后,李东晓老师做了《浙江省视听障碍者媒体接触及使用习惯调查》的报告。此报告是李东晓老师承担的有关视听障碍者媒体接触的调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报告中,李东晓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呈现了我国(以浙江地区为例)的盲聋者的媒体的使用情况(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电影、互联网及手机),并依据数据对我国媒体无障碍建设提供了四点建议。报告结束后,与会的视听障碍者用户分别针对报告结果做了发言,除了对报告中的数据结果进行评价外,还对部分结果做了更深入的解释。让与会者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了当前我国视听障碍者的媒体使用状况以及我国当前的媒体无障碍供给情况。
下午的议程主要是来访嘉宾的主题演讲。分别是:Peter Olaf Looms先生的《媒体无障碍——让世界大不同》,主要谈论了媒体无障碍的理念、包含的范畴、实践的途径、运营的方式、监督及长效机制等,他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把欧洲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他说:实际上媒体无障碍建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也没有所谓了那么“耗财”,之所以这项工作这么难以推进,主要的困难仍在于人们的意识,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一件必须的工作,是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大家达成共识了,无障碍建设才能顺利推进。之后,来自北京大学的林慧苹老师做了题为《老年人的情景感知服务研究》,林慧苹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了一种情景感知技术,这一技术可以为肢残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无障碍的生活辅助。浙江传媒学院的潘祥辉老师给大家讲述了“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并给大家带来了一部二十分钟的无障碍电影《辛亥革命》,让许多与会者第一次见识了无障碍电影的真面目。浙江工商大学的郑琪同学代表李东晓老师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团队做了有关“中国电视无障碍发展状况的报告”。此报告对我国收视前十位的卫星电视的字幕配备情况做了细致的统计,并对我国当前的电视手语节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后提出:我国当前电视媒体的无障碍建设重点在于完善新闻类节目的字幕配备,加紧电视直播节目、体育类节目的字幕配备工作;提升电视手语节目的品质等。最后,来自丹麦哥本哈根信息科技大学的两位研究生Gudný Thórfrídur Magnúsdóttir及Lisbet Kvistholm Thrane分别做了题为《老年人、媒体无障碍及数字素养》和《口语字幕——扫除电视节目对非母语观众的障碍》的视频演讲,此两人从不同的受众角度(老人和他国移民者)提出了媒体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及实现方案。演讲结束后,她们又通过Skype与会场听众进行了网络视频互动。
工作坊主体活动结束后,大家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自由讨论并合影留念。Peter先生对此次工作坊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对如何推动无障碍建设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双方还就进一步的合作交流达成了协议。
工作坊嘉宾合影
吴飞院长致开幕词
李东晓老师在做主题报告
浙江省盲协主席夏正林发言
杭州市江干区盲协主席钱俊发言
浙江图书馆官员温斌用手语发言(右),浙江特殊教育学院周和音老师翻译(左)
与丹麦的嘉宾Lisbet通过Skype进行问答讨论
Peter先生(前左)与杭州市无障碍建设环境促进会会长张华(前右)及会议翻译和丹(后)
吴飞院长(中间)与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