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学术求真知,潜心教学育英才
——专访第九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传媒学院青年教授韦路
浙江省第九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求是青年学者……被这些光环围绕着的韦路老师,同学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年轻、帅气。
然而,上过韦路老师课程的同学们都说,他是出了名的“严师”。在被问及这点的时候,韦老师很感兴趣地问道:“除了严格,你还听说了什么?”有过出国读博经历的韦老师坦言,他认为国内的本科乃至研究生教学都太“松”了,这样反而容易让学生学不到东西,而国外的传媒教学“阅读量大,作业多”。“‘水’不代表对学生好”,将大量精力放在学生教学上的韦老师说到这一点时表情严肃。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期末考试结果往往只占课程成绩的40%-50%,同学们眼中“任务重”的作业被分散在了平时,有些同学说一次布置的作业有时花一个星期的时间都很难完成。但是这个严格要求的老师却赢得同学们不小的爱戴,各种学生活动的邀请纷至沓来,他与同学之间的“交情”也很深厚。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个参加学院活动的女生探头进来问:“老师我能把器材放您这儿吗?就一下。”韦老师毫不在意地说:“当然没问题。”
俗话说“打铁先须自身硬”,对同学们高标准、严要求的韦老师,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众多成果。在学科研究中,他以新媒体技术的采纳、使用和社会影响为主线,在知识沟、数字鸿沟和创新扩散等重要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回国至今4年不到的时间里,韦老师共主持纵向科研项目8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并以其出色的业绩在2011年底晋升教授。今年年初,《人民日报》在对我校重视人文学科教师发展的专题报道中,还将韦老师的经历作为典型案例。
面对这样一个研究媒体的老师,话题自然地就转到了新兴的媒介——微博。听同学说韦老师在上《新媒体概论》课时,会开一个“#新媒体#”的话题,每天晚上登陆一下就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微博——这就是作业。当看到好的观点时,韦老师还会点“回复”跟大家讨论。在他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还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讨论,自然而然,讨论的平台就从课堂延伸开来,从而激发更多的思考。然而,当谈到这些时,韦老师也坦言:“你没有发现我的微博现在多半都是用来发布通知的吗?”这个有着一万多粉丝的“微博控”坦言不敢轻易上微博——“怕上瘾”。当笔者提到目前已经有“人人网”上瘾倾向时,韦老师露出了理解的表情:“所以我更多的是研究微博,而不会沉溺于微博”。韦老师认为他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很有价值——正如他在微博里说“微博初步解决了渠道和效能问题,中国公民参与的热情只会越来越高涨……”
在教学与科研之外,韦老师还努力为同学们营造国际化教学的新环境,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获得了学校、社会的好评。他担任学院院长助理一职,积极协助学院做好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全力打造以“浙大传播大讲堂”为品牌的系列学术活动。走出象牙塔,韦老师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为政府、媒体部门做网络舆情和微博传播方面的讲座数十场。
当谈到此次获得浙江青年五四奖章时,韦老师变得有点腼腆:“其实是有点惭愧的,我认为在浙大比我做得好的老师很多,学无止境……”他顿了顿,“当然这对我是一种鞭策,我会努力做得更好。”这位有谦谦君子之风的老师,始终心怀学习的态度,在传媒这一应用性与时代性十足的领域潜心学术,勇于创新,不断为国家培育传媒领域的新型人才。